- 首頁
- 協會快報總覽
他們就像「山道猴子」掉到債務黑洞裡⋯ 揭融資公司殘酷「獵熊機制」
今(2024)年1月, 高雄市發生一起一家5口集體輕生的悲劇,夫妻疑似因積欠龐大車貸及信貸,面臨經濟難題,因而帶著3位皆不到10歲的孩子走上絕路;這起因債務問題選擇走上絕路的社會案件,恐怕只是冰山一角。事實上,近年來許多民眾經常接到詢問要不要貸款的電話,不僅如此,打開網路,只要搜尋車貸、手機貸款、無卡分期、分期付款等關鍵字,一大堆貸款廣告就立即推送到眼前,標榜著「快速撥款」、「輕鬆借款」、「審核簡單」。
一台老機車可以貸到30萬,20年前卡債風暴恐重演
一般人很難想像一台價值不到2萬塊的機車,居然可以借到30萬元,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花掉的總是要還。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 BNPL)業務在國內發展快速,尤其鎖定無法申辦信用卡的年輕人、信用小白,當債務黑洞越來越大,甚至立委王世堅在立院質詢時直接點名三大融資公司中租、裕隆、和潤向銀行低利融資,又高利貸放款給消費者,其中光是中租迪和就向銀行借款約2346億元、和潤則是972億元左右,但金管會卻放任不管,不禁令人憂心,難道20年前的卡債風暴又將重新再來。
1999年,喬治瑪麗現金卡問世,英文名稱為「George & Mary」,當年民眾只要有現金卡,就可隨時透過ATM提款機提款,申請人只須備妥身分證、財力證明便能快速開戶,後來越來越多銀行加入發行現金卡,掀起一股現金卡「瘋」潮,但當時會使用現金卡借貸管道的人,多屬於信用違約的高風險族群,集中在社會底層,於是呆帳加速累積下,2005年釀成雙卡卡債風暴,當時不少卡債族為了躲債紛紛連夜搬家,甚至多起自殺事件發生,震驚社會。根據金管會2006年公布數據,6個月以上逾期未繳的「卡奴」,全台高達52萬人。
卡債風暴才剛走過20餘年,隨之而來的卻是新型態融資工具越來越盛行。一般人向銀行借款,必須經過銀行的徵信審核,即便是無擔保品的信用貸款也是如此,且銀行信貸都有揭露清楚的利率區間;但新型態融資工具指的是,由非銀行業的融資公司推出,例如汽機車貸、手機貸、商品貸以及先買後付等,但是這類貸款毫無徵信機制,且通常融資公司的利率會比銀行高,依照《民法》規定,利率上限最高落在16%。
汽機車貸款、手機貸等新型態借款的方式興起,標榜信用瑕疵可貸、快速撥款等行銷廣告,民眾恐怕一不小心就會簽下空白本票。
車貸、手機貸、商品貸,新型態債務如滾雪球擴大
根據《信傳媒》實際採訪,發現掉進去新型態債務黑洞的人,大概有幾種面貌,包括剛出社會的信用小白、還在就學的大學生、積欠卡債及信貸的青壯年,以及落入網路情感騙局的中年女子等等。
他們的共通點都是被正常的銀行體系拒於門外的相對弱勢族群,背後也都曾經背有手機貸、車貸等債務,就像是網路上熱門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翻版。
長期協助債務人個案諮詢、也是台北律師公會債務清理委員會主委的律師林永頌注意到這個社會問題。
他觀察,過去的債務人不外乎都是積欠銀行、親朋好友;但最近這幾年,這些債務形式出現一些變化,除了既有的信貸、卡債之外,更冒出了非金融機構的民間融資公司,而且型態還新增了汽機車貸款、手機貸款、任何形式的「商品貸款」。
而且在疫情爆發後,前來求助的民眾及個案越來越多,這也讓林永頌注意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擔心20年前的卡債風暴重演。
融資公司的「獵熊機制」
「捕熊人為了獵熊,把刀片插在樹上,然後在樹上塗滿蜂蜜,吸引熊來舔,但熊舔蜂蜜的同時,也被刀片所傷,最後熊死掉了。」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吳宗昇說。吳宗昇觀察,社會上處於劣勢的人需要錢,就跟舔蜂蜜一樣,而融資公司為了賺錢,就會設計出不合理的獵熊機制,「我覺得這樣的機制完全違背基本人性,為了要快速獲利,而針對沒錢、生活境遇糟糕的人,不應該有如此的商業行為。」
吳宗昇是國內少數持續關心年輕人借貸問題的社會學學者,他觀察到前來求助年輕人想買手機但手邊資金不夠,也沒有信用卡,所以才採用無卡分期辦理。
他追蹤後發現,現在年輕人「買手機」這個動作竟然演變成「借貸」,已失去了原本實際物品分期付款的原則,演變成直接用「手機」向融資公司申請貸款,手機變成了擔保品,民眾再用分期償還的方式還給融資公司。
問題一:假買賣張借貸,一張照片就能借到錢…
到底民眾是如何從「買手機」因而掉入到「債務黑洞」?融資公司又是如何讓這些被傳統金融系統拒於門外的弱勢族群一步步掉入「債務陷阱」?
林永頌則舉例,一輛價值2萬元的機車可以借到30萬元、一台汽車價值20萬可以借到上百萬元,甚至更衍生諸多不合理的亂象,例如,客戶完全不清楚融資公司的利息、手續費及違約金怎麼算,甚至還要客戶簽下空白本票。
卡債受害人自救會顧問、律師趙興偉也舉出實際案例,一名債務人用手機貸6萬元,扣掉平台費、服務費,實際上債務人拿到4.5萬元,分36期、每期償還2230元,等到債務人已經繳到第6期,結果剩下30期還欠下6.69萬元,比原來的貸款金額還高,但債務人根本搞不清楚高利息怎麼算。
林永頌進一步說,若真的有商品買賣、且分期合理,這是屬於合法範圍;但現在已經進化成「假買賣真借貸」;他舉例,「叫你去拍一張LG的冰箱,就借你8萬塊」,也就是說,只要拍一台高檔冰箱、一台高檔冷氣的照片,就可以喬裝成「分期付款」的商品買賣,但實際上根本沒有商品交易,實質關係則是借貸,遊走在法律灰色地帶。
依照民法規定,借貸利率上限為16%。但律師趙興偉也舉出一樁假買賣交易的實際案例,債務人向融資公司借了45萬元,但扣掉手續費等費用實際只領43.6萬元,並約定分50期償還、每期繳1萬3375元,債務人繳了11期之後,還剩下39期,經查詢尚欠金額居然還有48.2萬元,仍超過原本的本金,他也批:「這利率到底怎麼算?」
林永頌指出,由於這些融資公司無法參與聯徵中心的徵信制度,因此衍伸出上述種種的融資公司超貸亂象。
問題二:債務人年輕化、弱勢化,一不小心可能簽下空白本票
甚至隨著新型態債務越來越盛行,借款人的面貌也逐漸「年輕化」。
一名來自民間機構的李社工,她所任職的機構已長達10年協助債務人關懷,她從案件分析,過去像是單純的卡債、信貸等舊型態債務,債務人約有近7成落在40~60歲區間;但若從手機貸、車貸、商品貸等新型態債務的案例來看,各年齡層當中則有近7成集中在20~40歲,顯示債務人「年輕化」的現象,甚至最主要的原因又以入不敷出、遭到詐騙兩大因素最多。
由於卡債受害人自救會每月定期都會諮詢2個債務人個案,吳宗昇也觀察,經過一場疫情,前來求助的案例當中,含有新型態債務人越來越多,甚至推估背有新型態債務占前來求助的案例當中,比重應有4~5成左右。
吳宗昇則從社會學角度看待,認為新型態融資是屬於掠奪性貸款工具,其特徵在於,第一、利率高到極為不合理,還有手續費、違約金不透明等問題;第二、催債手段也不合理,包括利用威脅、恐嚇等語言,讓債務人感到害怕;第三、特別看中弱勢族群,因為這些族群在正常的銀行管道信用並不好,在銀行體系借不到錢,導致對於資金需求更為迫切。
且趙興偉也指出,這一類的債務通常都會簽本票給融資公司,因為本票是可以直接到法院強制執行的有效工具,當債務人還不出錢、違約時,融資公司就直接以本票裁定並且強制執行,執行流程上相當快速。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吳宗昇從社會學角度,認為新型態融資屬於掠奪性貸款。
但為什麼融資公司需要大費周章透過「車貸」、「手機貸」、「商品貸」等商品買賣交易進行融資借款,而非直接貸給個人?趙興偉解釋,根據《公司法》第15條規定,公司資金不能貸款給股東及個人,因此,坊間的融資公司在放款的過程就會透過擔保品抵押或商品買賣,規避現有的法令。
立委砲轟融資業者是「金融怪獸」
由於這些新型態融資貸款是由融資公司提供,根據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先前指出,目前公司登記有融資業務已有6800餘家。其中,也包括中租、裕融、和潤等三大上市融資租賃公司,以及其關係企業,例如,裕富、合迪、仲信資融等公司在內。
這些融資公司引起的亂象也引起立法院財委會的注意,財委會的立法委員包括民進黨的立委王世堅、賴惠員,民眾黨的立委黃珊珊都曾經針對融資公司的問題質詢財經官員,其中王世堅更是緊追不捨,包括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央行總裁楊金龍、財政部長莊翠雲都曾經被他要求回答融資公司相關問題。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覺得很奇怪,為何融資公司可以有這麼龐大的資金來源,這個龐大的資金怪獸是怎麼養成的?這一點王世堅在立院質詢時,點出了關鍵所在。
王世堅日前在立法院直接點名,中租、和潤、裕融三大融資租賃公司是「龐大金融怪獸」、「有牌的地下錢莊」,直指融資租賃公司大量向銀行低利融資,再高利放款給需要的消費者,且根據王世堅掌握資料,中租迪和向銀行借款2346億元(112.6.30),和潤借款972億元(112.9.30),裕融則未公開;黃珊珊也指出,全台6800多家融資租賃公司就是一種「影子銀行」,融資租賃公司無疑是金融體系的一環,卻完全處於金管會的掌握之外。
融資租賃業向銀行借3千多億,運用銀行廉價資金、高利放款給民眾
金管會則公布,截至今年1月底,全體金融機構對國內融資租賃業授信餘額合計3千餘億元,其中,對於公股行庫承作租賃公司放款的最新概況,財政部長莊翠雲在日前立院備詢時則回應,截至2月底止,八大行庫對租賃公司及資融公司的放款餘額合計1246億。
換句話說,民營金融機構對租賃及資融公司放款餘額超過2千多億,這是相當驚人的數字。
對於租賃公司的管理,由於金管會監管的是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上市公司則是由交易所管理,而公司登記的主管機關則是經濟部,因此租賃公司大量借貸給民眾引發的一連串社會問題,目前各部會互踢皮球,似乎沒有負責的主管機關。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目前的態度傾向先約談上市櫃的大型租賃公司,然後請證交所與櫃買中心訂定內控準則,今年底之前將做出內控查核。金管會銀行局長莊琇媛則表示,會要求業者將內容也列入租賃公會的自律規範。
但目前融資業並沒有主管機關介入監管,如今融資公司牽動的債務黑洞金額如滾雪球般擴大,但金管會卻僅把融資公司當成一千多家的上市公司看待,甚至僅要求融資公司自律,這真的有用嗎?
曾經協助無數卡債受害者脫困的林永頌認為,融資公司的問題訂立專法仍是必要,並必須要指定主管機關監管,才能重新整頓融資業亂象,避免讓更多民眾一不小心就掉入「債務黑洞」難以翻身。